欢迎来到沂沭泗水利网! 
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职工风采
职工风采
沂沭泗局离退休职工“我看建党百年新成就”征文作品选展
发布时间: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人事处  责任编辑:史秀东  浏览次数:

忘却不了的记忆

沂沭泗水利管理局 刘正安

幸福时刻:

那一座座巍峨的大坝;

那一扇扇巨大的闸门;

那一台台飞旋的电机;

那从溢流坝奔腾而下的激流,顷刻间化作浓浓的雾,透过阳光折射出斑斓缤纷的彩虹。

一束束电流穿越高耸的铁塔输向远方,祖国广袤大地一片明亮辉煌,城市、农村、千家万户,活力盎然,尽显勃勃生机,

这是对水利水电人的最高奖赏,是他们最幸福、最甜蜜的时刻。

岁月无悔:七十年前的1951年和1952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和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几十万大军奔上修好淮河、大战黄河、引马长江的战场;石漫滩、白沙河、板桥、薄山、南湾水库陆续修建;三门峡、青铜峡、刘家峡和盐锅峡四座电站齐上马;丹江口、柘溪、乌江渡、龚咀、映秀湾、新安江、瓯江等一大批水利水电骨干工程相继开工兴建。由此,拉开了新中国变水害为水利的序幕,奏响了新中国重整河山的第一乐章。

在参加修建淮河工程之后,我有幸同战友们一起奔赴黄河。在那里我们用铁锤、钢钎、雷管、炸药和仅有的几部风钻,打通一条条山间道路和一个个隧洞,感到无比自豪;当一束束装满石块的铅丝笼和混凝土四面体、十字架,齐刷刷地倾入激流,冲起千根水柱,万朵浪花,获得截流成功时,令我们热血沸腾;夜幕下战友们用平板车将搅拌好的混凝土,沿着栈道一车车推向几十米的高坡入仓,看着大坝“天天长高”时,深深感到群众中蕴含的无穷力量。

日出,披着晨曦,急匆匆奔赴战场;夜幕降临,结伴返回“油毡房”、“干打垒”和窑洞,歇息那疲惫的身躯。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无怨无悔,彰显了水利水电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骨气和豪气。

喜看今朝:今天,昔日人烟稀少,荒山僻野的山沟沟,已华丽转身,呈现一派碧水青山,人与水与山和谐共生、共长的能源基地,蝶变为一道道观光、旅游、休闲的靓丽风景线。看“中流砥柱”依然屹立于波涛间,“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八个红色大字,依依夺目鲜艳;秦汉河、唐徕渠、东高干三大灌区,清流潺潺,似乳汁滋润着万顷桑田;那大片大片的枣林,映红了黄河上第一座水力发电站。

放眼祖国大江大河上,那一盏盏、一串串灿烂明珠,无不闪耀着一代代水利水电人的青春年华,承载着水利水电几代人的无私奉献。

回顾历经苦寒,用双手一步一个脚印地改变祖国贫穷落后面貌的岁月,那滴滴汗水凝聚着水利水电人智慧光明的日日夜夜,穿越时空,自豪满满。那忘却不了的鲜活记忆时时在脑海回荡,心中激昂。

         如今,那筚路蓝缕一路走来的中国水利水电,已经站在世界水利水电强国前列。初心弥坚,信心在胸,担当向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新征程中,中国水利水电将奏响一曲又一曲高昂、壮美、欢快的乐章。


50元印记

沂沭河水利管理局 赵焕雪


前些天回老家探望妈妈,听说我回家,妈妈在大门外坐在马扎上也许等好久啦!

妈妈,已是96岁高龄,雪白的头发向后梳理的利利索索,岁月虽然在妈妈的脸上刻上了一道道痕迹,但精气神儿还好。虽然已是旧社会裹伤了的小脚,却走起路来并不显得步履蹒跚,平时很少用拐杖。耳朵虽然有点背,脑子却很灵活,喜欢看电视新闻,国家大事她能说的头头是道。也习惯看天气预报。每当见到妈妈,她总有说不完的话,有时拉呱到深夜,问这问那。无论是关心、问候、还是责怪,都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暖。她曾经问过我:“现在你们兄弟姊妹们每月得发多少工资?”我点了点头答道:“加起来得好几万了”,“这都是托了共产党的福啊,不能忘了党啊!”妈妈说。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妈妈勤劳、善良、朴实,严肃。

从我记事起,因为爸爸常年在外工作顾不了家,妈妈从不埋怨,常对我们说:“你爸是在为党工作,家里的事决不能让他分心了”。妈妈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她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整个家。兄弟姐妹五人全靠妈妈一个人拉扯大,既当爸又当妈。生产队那个年代,妈妈和村上的男劳动力一样,要下地干活挣工分,爸爸微薄的工资还要交到生产队里买工分,不然分不到粮食。我的村庄三面环山,地势突兀不平,主要农作物是地瓜,水稻没有,小麦极少,生产队交完公粮所剩无几,逢年过节才吃顿饺子,妈妈舍不得吃却说不愿意吃饺子,等我们吃完后她用煎饼卷几个饺子吃,再喝上一碗饺子汤。每当秋季刨地瓜的季节,生产队会按人口分地瓜,家庭劳力多的一会儿就拾到完了,妈妈却靠她的双肩将分的地瓜一趟趟的直至深夜,挑到山上有石板的地方等到第二天轧成瓜干晾晒。渐渐地我们长大了,为了减轻妈妈负担,两个姐姐从十几岁时下地劳动,到生产队挣点工分贴补着。随着我们年龄增长,饭量也在增加,分到的粮食年头吃不到年尾就没了,煎饼没了,妈妈从邻居家借几个给我们吃,她总是喝点瓜干粥凑合着一顿。

妈妈没有真正念过书,也许因为她在我姥姥家为闺女时当过村妇救会干部,经常学习开会,为八路军做军鞋,烙煎饼,送军粮,扭秧歌,抛头露面,妈妈也认识了不少字,养成了她思想进步,公私分明,性格倔强要强的习惯。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期,我家无劳动力,分的粮食少,家里再困难妈妈从不向集体伸手,集体分下来的救济款,她分文不要,总说:“孩子他爸国家发钱,还是救济别人吧!”。妈妈教育子女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朴素的言传身教。如果我们姊妹们谁在外面拔了生产队的花生、地瓜,或是摘了人家的苹果、桃子、黄瓜之类的,回来一顿揍是少不了的,所以我们再馋也不敢去做那样的傻事。妈妈最多的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是:“从小偷一根针,长大就敢偷一根梁”。直到现在妈妈还经常给小辈们讲起“儿子咬掉母乳的故事”。

爸爸85岁时离开了我们,已经整整十年啦,他是新中国成立前入党参加革命的,当过兵,转业后在乡镇工作,曾多次被授予地、县“模范共产党员”称号。

爸爸工作的乡镇属于平原涝洼地带,虽然有水稻、小麦,却不像现在有农药化肥和新的优良品种产量高。70年代那个时候,水稻、小麦产量低,农民不够吃的,也想种植产量高的地瓜。而平原地区没有地窖,地瓜不易过冬存放,没有地瓜种就没法解决来年春季地瓜插秧。我的家乡属山区农村,可以依山挖窖,每当秋季地窖里存上地瓜,来年当地瓜种。连续数年每当春天到来,爸爸所在乡镇农村的人会来我老家用大米、豆子换地瓜种,每次在我家一住就得好几天。妈妈总是忙里忙外为他们在堂屋里搭上地铺,为他们做饭做菜。大米是他们带来的,蔬菜和咸菜是我家的,妈妈还会到集市上买上一点肉。每次他们吃完剩下的一点点,妈妈再分给我们吃,多数时间剩不下饭菜。那时家里穷,平时见不到大米白面,更谈不上吃肉,兄弟姐姐们只是看在眼里馋在心里。平日里爸爸给家里的钱都交生产队买了工分,一年到头我们添不上件新衣服,妈妈只好给我们补了又补的旧衣服穿。13岁那年春天,又来换地瓜种的叔叔三四个人在我家住了几天,其中的一位叔叔可能是村支书,在我家堂屋里吃完早饭后,准备要走时,客气地对妈妈说:“大嫂,给你添麻烦了,孩子穿的衣服都破成这样了,人家会笑话的,这50元钱给孩子添件衣服吧!”“孩子衣服什么孬好的,能挡寒露不着皮就行”妈妈说。妈妈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当他们从我家走出后,妈妈收拾饭桌时发现50元钱压在饭碗的底下,来不及收拾完桌子,妈妈急匆匆沿着他们走的方向追赶了两里多路硬是将50元钱塞到他们手里。妈妈小脚,跑了那么远的路,回来时满头大汗喘着粗气,而她的脸上露出成功的笑容。

如今50元钱买一公斤肉都不够,如果得到50元或丢了50元不会喜悦不会心疼。70年代初50元钱可以足够一个大家庭的几个月的开销。岁月如同流水已经逝去,50元钱的印记在我脑海里永远不会忘记。因为妈妈的胸怀,妈妈的言传身教,兄弟三人都成为共产党员。如今妈妈虽年事已高,她的品德永远激励儿女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伴随着我们在工作岗位上几十个春秋,始终坚守勤勉敬业,履职尽责,廉洁自律,直至我们受益终生!


      九旬老军人难忘烽火岁月

       骆马湖水利管理局 范永奎

 

在宿豫区千鸟园附近,人们时常能看到一位老人,在女儿的陪伴下到公园里散步。这位老人叫范立忠,已经93岁高龄,从小就失去父母,17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战场上范立忠机智勇敢,奋勇当先,回乡后他心系群众,无怨无悔。

投身革命不惧牺牲勇当先

范立忠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有着苦难的童年。在他刚满三岁时,父亲在给地主家干活时意外死亡。四岁时,母亲又惨遭土匪杀害。从此,他成了孤儿。九岁时他给地主家做雇工当放牛娃,受尽了苦难。当他年满17岁时,毅然冲出了牢笼,自愿参加了地方革命武装。                  

参加地方革命武装的第二天,范立忠就投入到与敌人的生死搏斗中。夜间他和战友一起参加偷袭敌人的“区公所”行动,脚破了流出血,他忍受剧烈疼痛,轻手轻脚,紧跟队伍。在这次行动中,他机智勇敢,破获了敌人的枪支,得到领导高度表扬。

1949年渡江战役开始时,范立忠担任连队通信员。在西凉山战斗中,由于敌人隐蔽在暗处,不易被发现,眼睁睁看着两名送信的战友先后均牺牲了。此时领导考虑他年纪轻,没打算让他上,在这万分危机时刻,他自告奋勇,主动请缨要求去送信。连长批准后,范立忠小心谨慎,卧倒身体,紧贴地面爬行,终于艰难地通过了敌人设置的两个地雷区,穿越了100多米长的两道封锁线,出色完成了这次十分艰巨的任务。

抗美援朝战友牺牲在异国

1950年11月,范立忠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行军途中,环境及其恶劣。在朝鲜新兴里,零下30多摄氏度,范立忠和战友们在雪地里连续行军,到达指定地点后趴在雪地里待命达半个多月,手脚被冻伤脚趾甲被冻掉。直到现在他的两个小手指头还是弯曲的。

1951年底,范立忠和战友们吃炒面,啃皮带,喝雪水,坚持边行军边打仗。他是炮兵班班长,负责执行清扫敌人设置的障碍和据点的任务。在一次战斗中,他带领全班战士向敌人的火力点猛烈攻击,摧毁敌人用作掩护其火力点的数量坦克,其后又向敌人的火力点连开数炮,打掉敌人一个连的火力据点,使敌人火力据点停止对我军的连续攻击。在这危机关头,我军一个师的兵力乘机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使这次清扫障碍的战斗取得了胜利,歼灭敌人5000余人,并缴获了大部分武器装备,为我军大部队顺利前进,实施快速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证。

令范立忠难忘的是,1952年5月参加的一次战斗。“当时志愿军数次被敌人包围,敌人火力强大,向我军猛烈进攻。针对敌人薄弱环节,我军下达命令:找准突破口,力争冲出重围。”范立忠回忆说:作为第一批突击队员执行正面突围作战任务,他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置个人的生死于不顾,和战友一起英勇顽强地冲出了重围,保全了我军的一个师的作战力量。在这次战斗中,很多战友都牺牲了,他的肚子也被弹片划伤,血流不止。领导安排他住院治疗,他一口推辞。包扎后休息没几天,就继续坚持行军打仗。

范立忠在先后参加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多次英勇杀敌,个人曾经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

退役回乡做名基层好干部

1956年,范立忠退役回乡。领导安排他进工厂工作,但他却这个机会让给了别人。最终选择了回乡务农。时隔不久,他担任了“高级社”所属的大队长职务。

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范立忠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当时社员缺吃少穿,生产工具落后,他就带头与社员一起拉犁耕地,用钊钩,铁叉开荒种地,获得了大丰收。这一年他所在的大队被评为先进大队,在全县名列榜首。上级还奖励了他们大队一台拖拉机。

大队四小组粮油棉产量很低,范立忠主动下到该组蹲点指导。到年底,该小组粮油棉产量翻一翻。因工作出色,上级奖励他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在战场上,范立忠冲锋陷阵,回乡后他思想领先,工作出众,胸怀坦荡,甘当伯乐,注意发现培养年轻同志,积极向上级推荐年轻人接任他的职务。

他胸怀全局,一心为村民着想。有个村民家中较为困难,他慷慨解囊,从军队发给他的600元退役军人补助费中,拿出100元给这位村民。他得知村里另一个村民的母亲患病,他又从身上掏出60元给这位村民,让他给其母亲治病。


深切怀念青铜峡

骆马湖水利管理局 王立

  

近日浏览新闻,一则文章《大藤峡船闸试通航一年,带动20亿产业高质量发展》引起了我的关注。大藤峡船闸工程是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排的重点项目,该枢纽工程建成后,可为珠江流域广大地区的防洪、航运、发电、灌溉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仅此船闸通航就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样的水利工程值得铭记和赞扬。看到这则新闻,不由得让我回想起六十多年前在宁夏黄河上参加青铜峡水电站建设的情景。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黄河中游,是当时国家重点工程之一,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大工程,也是国家支援少数民族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座历史丰碑,更是新中国水利水电史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丰碑。作为参加青铜峡水电站建设者的我感到无比的荣幸和自豪。

1958年8月26日,青铜峡工程局组织召开了全局动员大会,时任党委书记、局长的赵征作开工典礼动员报告并宣布工程开工,由此拉开了大会战的序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水电建设大军和支边青年开进了青铜峡;宁夏回族自治区举全区之力,从12个县(市)先后动员了1.8万名民工,自带干粮和工具来参加会战,全局上下齐心协力,团结奋战,争分夺秒、大干快上,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的赞歌。在建设过程中,虽然遇到了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但广大建设者们不怕困难,斗志昂扬,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渡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面对施工难度大,技术力量薄弱,许多工程技术人员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大中专生,经验不足等问题,局领导科学调配,发挥传帮带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逐步打开了工作局面;正当施工进入紧张阶段又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期,广大职工吃不饱肚子,干活没有力气,直接影响了工程进度,在这一背景下,局党委及时发出号召:各单位自己动手,开荒种菜,发扬南泥湾精神,解决“瓜菜代”问题,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广大工友们一边施工一边开荒,确实解决了生活中的大问题,为工程建设的稳步推进打下了基础。1966年5月,“文革”开始了,形势也变得紧张了起来,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受到了冲击,使工程建设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是他们始终坚持领导施工和生产。1967年12月26日青铜峡水电站第一台机组正式发电,这是全局职工奋斗十年的结晶,广大职工无不欢欣鼓舞。第一台机组的投入使用进一步点燃了建设者们的工作激情,全局范围内迅速掀起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新一轮工作热潮,在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的密切配合下,青铜峡水电站先后共建成八台机组发电,总装机容量达27.2万千瓦,为宁夏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一直造福着那一方的百姓!

现在的青铜峡更厉害了,已被宁夏建成了“塞上明珠”,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18年,我和很多参加过青铜峡建设的老同志又去故地重游了一番,共同追忆那段激情奋斗的岁月。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心潮澎湃,因为那里是我人生目标的转折点,是我最好年华奉献的地方。在那里,我以青春热血投入到火热的水利建设之中,在付出的同时也收到了许多回报,先后被评为“五好青年”、“先进生产者”、“学雷锋和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并在全厂大会上背诵“老三篇”,那份荣光永远在我心底珍藏。经过组织上的教育培养,使我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也先后在青铜峡入团、入党、提干,因而更加努力工作以报答党和毛主席的恩情。青铜峡水电站不仅浇灌了宁夏黄河两岸,而且让我的青春从此开始扬帆远航,这里发生的一切让我一生难忘。

        如果说青春是一本书,青铜峡奋斗的岁月是我一生最美的篇章;如果说青春是一副画,青铜峡就是我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我们不再年轻,两鬓早已斑白,但我们的青春之魂却永葆常青。谨以此文,深切怀念在青铜峡奋斗的光辉岁月。





访问量统计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淮河水利委员会沂沭泗水利管理局 版权所有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1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新城区元和路9号  传真:0516-83683666  邮编:221018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