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沂沭泗水利网! 
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职工风采
职工风采
沂沭泗局离退休干部职工“话传统、谈复兴、聚力量”主题征文展示(二):沂蒙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发布时间:  作者:沂沭河局退休干部 徐强以  来源:人事处  责任编辑:史秀东  浏览次数: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视察时指出:“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精神的形成经历了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沂蒙精神形成的根本,沂蒙人民是沂蒙精神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沂蒙地区的早期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沂蒙地区的传播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之一是收回山东主权,沂蒙地区的青年学生和各界爱国人士立即行动起来,蒙山沂水间吹响了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号角,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沂蒙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斗争精神。

 以王尽美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沂蒙地区的进步青年产生了巨大影响。李清漪、李清潍兄弟和刘晓浦、刘一梦叔侄是马克思主义在在沂蒙北部山区传播的重要代表人物。经过他们卓有成效的努力,对乡亲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开来,很多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走上了革命道路。

二是中国共产党在沂蒙地区的早期组织活动 。1926年5月,王敬斋受党组织派遣,到广州由毛泽东任主任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7 年 4 月,建立中国共产党沂水支部,王敬斋为负责人,中共沂水支部的建立,在沂蒙地区树起了第一面鲜艳的党旗,给苦难深重的沂蒙人民带来了希望,也为沂蒙地区其他地方的建党工作作出了示范、积累了经验。此后不久,各地先后建立了党的组织,沂蒙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27 年到 1932 年,临沂、郯城、费县、沂水、蒙阴、莒县、日照等地,相继建立了县委或工委。

沂蒙各地党组织在逆境中逐步发展起来,为抗战爆发后开展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创建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是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从建立和发展根据地开始的。以沂蒙山为中心的山东根据地,是中国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缩影。抗战爆发后,中央确定以沂蒙山区为中心,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创了革命战争年代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最完整的根据地,也是当时唯一一个以省为建制的根据地。山东根据地为打败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毛泽东曾经评价道:“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依靠山东”。

四是解放战争时期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沂蒙根据地全面和重点进攻。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挑起全面内战,从1947年3月开始,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改成重点进攻,沂蒙山区成了正面战场。发生在沂蒙的孟良崮战役就很有代表性。国民党74师企图中心开花、实施反包围,妄图一举歼灭华东野战军主力。反被我军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整编七十四师3.2万余人,击毙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这是在国民党最强大的进攻方向上,打掉了其最精锐的部队,极大地震撼了国民党军内部,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彻底扭转了山东乃至全国的战局。现在的孟良崮战役纪念碑是“三把刺刀”造型,代表着华东野战军、地方部队和民兵部队,中间底座代表着广大群众,象征着军民团结一心。解放战争成了人民的战争。

1948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同意成立鲁中南区,东达黄海,西至运河,南抵陇海铁路,北接胶济铁路,人口为1500余万,沂蒙人民在鲁中区党委的领导下,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这一伟大目标激励下,组织起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先后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京沪杭等战役,一直随军打到福建,并派出大批干部南下支援新解放区,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鲁中南区成立后,党政军领导机关一方面动员、组织全区力量,全力以赴支援主力部队大规模的战略决战;一方面坚强解放区建设,发展壮大党组织,胜利完成了土改、生产和各项建设任务。

解放战争中,沂蒙人民多次掀起参军热潮,大批地方武装升级到主力部队,大批翻身农民参军。从1948年秋战略决战开始到1949年秋,鲁中南区有118个营、59394人的地方武装升级到主力部队,有85000名翻身农民参军,保持和增强了野战军战斗力,为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党群、军民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了一个整体,沂蒙精神得到升华。

五是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沂蒙人民。沂蒙党史是一部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为民史,沂蒙精神产生的背景是党爱民、军爱民,党首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然后才有了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无私奉献,才有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样感天动地的革命事迹。在军事上,为了保护群众“甘以我血换民生”;在经济上,打土豪、分田地,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满足了老百姓几千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在政治上,颁布《人权保障条例》,实行“豆选”,让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人;在文化上,举办各种形式的冬学、夜校、庄户学、识字班。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争取地主、富农一同抗日,把土地政策改为减租减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又把土地政策改成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无论怎么改、怎么变,农民都很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为他们谋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就是他们的子弟兵。农民子弟为了自己的利益,能参军的就参军,不能参军的也踊跃地支持,中国共产党就同广大农民形成了血肉联系、鱼水关系。

六是沂蒙人们坚定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沂蒙党史是一部无怨无悔、感天动地的奉献史,讲奉献是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底色,我们党把“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写进入党誓词。具体到沂蒙也是如此,沂蒙人民铁心向党、不求回报,当时的沂蒙户户忙支前、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比如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宁愿饿死自己的亲骨肉也要抚育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人民倾其所有、破家支前,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解放战争胜利的12年间,沂蒙人民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磨面近1.2亿斤,救护伤员5.9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仅孟良崮战役沂蒙人民共出动民工92万多人,蒙阴一县出动10万人,而当时全县人口只有20万。

沂蒙精神形成于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沂蒙人民对党忠诚,沂蒙精神的形成就必然了。沂蒙精神的形成,是当时错综复杂的国内形势和国际大势所决定的,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选择、沂蒙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


访问量统计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淮河水利委员会沂沭泗水利管理局 版权所有  网站标识码:  bm20030001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新城区元和路9号  传真:0516-83683666  邮编:221018

皖ICP备2022008774号-1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326

微信公众号